錦橋紡織網—資訊頻道> 紡織動態(tài)>正文
“潔麗雅”落戶阿拉爾市,懷著一個大大的夢想。“用世界上最好的棉花,做世界上最好的產品”,這句話懸掛在新越絲路廠區(qū)最顯眼的地方。
項目投產后,新越絲路依托南疆優(yōu)質的棉花資源,不斷朝著這個夢想前進,而如何讓2000多名職工都學會本領,并參與到企業(yè)前進的腳步中來,從一開始便考驗著新越絲路的經營者們。記者在采訪中能深切地感到,員工與企業(yè)同步成長中聚集的向上力量,構成了新越絲路企業(yè)發(fā)展和民族團結的堅固基石。
最難得是有耐心
10月27日下午,新越絲路后整理車間,上百名女工正忙著手中的活計。來自阿克蘇地區(qū)烏什縣的阿麗耶姆·玉蘇普坐在縫紉機前,在手和腳的默契配合下,一條毛巾被在她手中快速向前移動。
說起這個姑娘,毛巾生產常務副經理于興明連連夸獎:“她去年10月才來,別看來的時間不長,平均每天能完成1500條毛巾被的縫邊工作,遠遠超過同期來的女工。”
與阿麗耶姆相比,其他女工上手相對要慢一點。“不少少數民族員工因為語言上的障礙,接受起來相對較慢。”在于興明眼里,公司既然是一個民族大家庭,就要讓所有員工都得到成長和進步,而他的方法最簡單也最難得,就是要有耐心。
培養(yǎng)熟練工是一個摸索的過程。“最初我們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,一直在思考和探索,希望能摸索出更有效的辦法。”說起招工用工的過程,新越絲路總經理夏敬永直言很辛苦,但看到現在的狀況又滿心欣慰:“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(yè),我們的少數民族員工留存率達到85%,比漢族員工還要高出30%呢。”
三分之一的骨干
“要用好少數民族員工,就要培養(yǎng)出一批少數民族技術骨干。”早在項目落地之初,新越絲路管理人員就意識到了這一點。
2012年,新越絲路從周邊團場和職業(yè)院校挑選了50多名少數民族員工,赴浙江、湖北培訓?;貋砗?,這些員工成了一期項目運行的技術骨干,更重要的是,通過他們的傳幫帶,使一批少數民族員工更快地完成了向產業(yè)工人的轉變。
后整理車間橫縫班班長、今年22歲的卡馬里江·庫爾班江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,從浙江培訓回來后,因為表現出色走上基層管理崗位,工資也漲到了4500元,他還先后推薦家人、親戚、朋友十幾人進入公司。
“班里有37人,8人是漢族,其他是少數民族。”卡馬里江介紹著自己管理的這個“小家庭”,“一開始有的人很懶散,經常找理由請假,我就給他講我的經歷,督促他好好工作多賺錢,時間長了,也慢慢琢磨出一些方法,管起來更順手了”。
說起大家的關系,卡馬里江笑了:“關系很好啊,經常聚餐,各種節(jié)日都一起過。”
“像卡馬里江這樣的少數民族基層管理人員、技術骨干,已占到公司的三分之一以上。”新越絲路人力資源部部長劉長偉說。
紡紗生產副經理屈玉彬說:“我們車間的班組都是少數民族員工和漢族員工搭配管理,不僅對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,各民族員工的關系也在無形中增進了。”
四本教材的背后
溫卻木·艾合買提在新越絲路人力資源部做培訓工作快兩年了,在一輪又一輪的培訓中,她從大家眼里的“小跟班”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業(yè)務能手。她桌上有一套“標配”的工作“搭檔”——4本用做學員培訓的雙語教材,它們可沒少發(fā)揮作用。
2014年年底,新越絲路一期項目投產日期臨近,如何能讓大量新招錄員工盡快具備基本的專業(yè)技能知識并持續(xù)下去,成為擺在公司管理人員眼前的問題。為了提高培訓效率,新越絲路專門組織專業(yè)技術人員和雙語人才自主編寫、翻譯了4套雙語教材,企業(yè)規(guī)章、紡紗、毛巾等流程的操作要領等內容,都用“雙語”做了詳細介紹。
次年3月,新教材投入使用,簡單通俗的內容讓新入職員工學習起來方便了很多。“截至目前,4套教材累計印刷2萬余冊,超過2500名學員接受了培訓,雙語能力和紡織專業(yè)基礎知識得到普遍提升”。
除了自主培訓,新越絲路還利用浙江省援疆平臺,與阿克蘇職業(yè)技術學院、阿拉爾職業(yè)技術學校簽訂校企合作協(xié)議,開設了紡織技能培訓班,逐步建立起少數民族人力資源庫。同時,公司還與西安工程大學簽訂長期委培中、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協(xié)議,用來培養(yǎng)南疆中、高級專業(yè)人才,構建多層次的少數民族用工隊伍。新越絲路“密碼”之一:員工與企業(yè)同步成長聚集向上力量